大禮議由武宗暴亡所引發,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策劃下,變通辦法,選取武宗堂弟明世宗(朱厚熜)繼統。但在世宗稱帝后,楊廷和非要把武宗和世宗的堂兄弟關系變成親兄弟關系,于是,一場長達數年的大禮議便開始了。世宗即位意味著永樂以后明代歷史長河中最大的政治撕裂,而伴隨出現的大禮議則是新舊勢力政治的綜合較量。
正德二年(1507年)年秋八月,朱厚熜生于興王邸。朱厚熜是明憲宗之孫,明孝宗之侄,明武宗的堂弟,興獻王朱祐杬次子,封國在安陸州。
正德十四年(1519年),興王薨,謚號“獻”。以世子身份居喪并決策封國政務。
正德十六年(1521年)三月,尚未除服,明武宗特旨令其襲封。五天后(三月十四日),明武宗駕崩,那時,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。明武宗無嗣,而明孝宗也無其他皇子在世,皇太后張氏(孝康敬皇后)與大學士楊廷和(朱厚熜未至京師前,楊廷和總攬朝政三十七天)攝理國政,根據《皇明祖訓》中所說的“兄終弟及”的原則,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國公徐光祚、壽寧侯張鶴齡、駙馬都尉崔元、大學士梁儲、禮部尚書毛澄、太監谷大用等前往安陸迎接朱厚熜,到京師即皇帝位。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達安陸(谷大用先期至,朱厚熜不許其私謁)。
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四月初一,拜別其父陵墓,次日辭別母妃啟程。四月廿二,朱厚熜抵京師,止于郊外。當時朝廷官員就有關于以什么禮儀迎接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的爭論。禮部尚書毛澄根據楊廷和的授意,定議以皇太子即位的儀式。
經過
繼嗣、繼統之爭
大學士楊廷和曾幫明武宗起草遺詔。遺詔的內容是以明武宗武宗的語氣表示“:“朕疾彌留,儲嗣未建,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,賢明仁孝,倫序當立,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,告于宗廟,請于慈壽皇太后,即日遣官迎取來京,嗣皇帝位,奉祀宗廟。”
明武宗之母慈壽皇太后頒發的懿旨:“皇帝寢疾彌留,已迎取興獻王長子厚熜來京,嗣皇帝位,一應事務俱待嗣君至日處分。”
其中,“嗣皇帝位”四字最為關鍵。朱厚熜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:“遺詔以我嗣皇帝位,非皇子也。”但楊廷和仍要求朱厚熜按照禮部的方案(由東華門入,居文華殿),擇日登基。但未行,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箋勸進,朱厚熜在郊外受箋,當天中午,從大明門入,隨即在奉天殿即位。詔書曰:“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”。以第二年為嘉靖元年。
四月廿七,年僅十五歲(十四周歲)的明世宗下令群臣議定明武宗的謚號及生父的主祀及封號。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(漢哀帝生父)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(宋英宗生父)先例,認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,就應該尊奉正統,要以明孝宗為皇考,興獻王改稱“皇叔考興獻大王”,母妃蔣氏為“皇叔母興國大妃”,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“侄皇帝”。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為興獻王之嗣,主奉興王之祀。五月初七,禮部尚書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將此議上奏皇帝,并聲稱朝臣中“有異議者即奸邪,當斬”。
對明世宗而言,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,雙方產生僵持。少年天子明試圖優撫楊廷和,并向毛澄厚贈黃金,欲使其改變主意,但兩人都不為所動,幾次下詔尊加其父徽號也被楊廷和等大臣封還。但毛澄亦修改意見,認為將來朱厚熜有子時,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為興王,繼承其父親的王統。
奉迎世宗生母禮節之爭
正德十六年(1521年)七月初三,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持明世宗,認為明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,而非繼承皇嗣,即所謂“繼統不繼嗣”,皇統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繼,而且漢定陶王、宋濮王都是預先立為太子,養在宮中,實際上已經是過繼給漢成帝和宋仁宗,“其為人后之義甚明”。張璁建議明世宗仍以生父為考,在北京別立興獻王廟。明世宗見此奏章后大喜說:“此論出,吾父子獲全矣!”當時楊一清居家見張璁疏說:“張生此議,圣人復起,不能易也。”王守仁也“心喜其說”《國史傳》評論:張璁此論“出所真見,非以阿世”。但張璁微末之身人單勢孤,難以動眾,明世宗唯有先行妥協。但在奉迎生母蔣妃入京的禮儀上,明世宗堅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禮,遭到楊廷和反對后痛哭流涕,表示愿意辭位,奉母返回安陸,楊廷和無奈之下只得讓步。當年十月,明世宗以皇太后禮迎母親入宮。
當時,湖廣總督席書曾草擬奏疏,附和張璁、霍韜的意見,稱興獻帝宜定號皇考興獻帝。吏部員外郎方獻夫上疏,提出“繼統不繼嗣”之論。但兩封奏疏沒能上呈。
再起紛爭
被貶至南京刑部主事的張璁與同僚桂萼等又上疏重提舊事。明世宗下旨詔兩人入京,在“繼嗣派”策劃暗殺張璁與桂萼之時,明世宗封兩人為翰林學士,專負責禮儀事項。
嘉靖三年(1524年)正月,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議,楊廷和見明世宗有意變更前議,上疏請求致仕。此時,朱厚熜的地位已穩固,早已厭惡楊廷和跋扈難制,就順水推舟,同意楊廷和致仕歸里。
此時,頗感群龍無首的禮部尚書汪俊醞釀再一起集體諫諍。適逢主事侯廷訓據宗法作《大禮辨》,吏部尚書喬宇等人遂據此率群臣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,反對明世宗以興獻王為皇考。明世宗不悅,下令更多的官員參與進議論中來。于是,給事中張翀等三十有二人,御史鄭本公等三十有一人,以及鄒守益等,也都抗章力論。狀元唐皋也上疏說:“陛下宜考所后以別正統,隆所生以備尊稱。”表面上是在調停,實際上傾向于反對。因為鄒守益是王陽明的大弟子,唐皋是前朝狀元,在朝中都屬于影響較大的文臣,明世宗因此惱羞成怒,此次進言之人均被斥責、罰俸甚至罷黜。最后,汪俊等只好妥協:“于興獻帝、興國太后止各加一‘皇’字,以備尊稱。”
結果
參見:左順門案
嘉靖三年(1524年)三月,明世宗無奈之下,勉強同意稱父親為“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”,母親為“本生母章圣皇太后”。尊封祖母邵氏(明憲宗貴妃)為壽安皇太后,孝宗皇后為“圣母昭圣慈壽皇太后”,明武宗皇后為莊肅皇后(孝靜毅皇后)。“本生”二字實際上只是承認了嘉靖皇帝的生物學父母,但宗法上他還是需要稱孝宗為“皇考”,稱張太后為“母后”,事實上還是被過繼到了孝宗名下(這一點可以參照清朝的光緒帝,他的生父奕譞被稱為“本生皇考醇賢親王”,生母醇親王嫡福晉葉赫那拉·婉貞被稱為“皇帝本生妣”,而其本人已被過繼與文宗咸豐帝為子,需稱文宗為“皇考”,稱慈安、慈禧兩宮皇太后為“母后”)。
嘉靖三年(1524年)七月十二日,明世宗詔諭禮部,十四日為父母上冊文、祭告天地、宗廟、社稷,群臣嘩然。正逢早朝剛結束,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導眾人道:“憲宗時,百官在文華門前哭請,爭慈懿皇太后(孝莊錢皇后)下葬禮節,憲宗聽從了,這是本朝的舊事。 ”楊廷和之子、狀元楊慎亦稱:“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,堅守節操大義而死,就在今日。”隨后編修王元正、給事中張翀等在金水橋南攔阻挽留群臣,何孟春、金獻民、徐文華等又號召群臣。隨后兩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。
明世宗在文華殿聽聞門外哭聲震天,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,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,企圖迫使明世宗屈服。楊慎等人撼門大哭,“聲震闕庭”。朱厚熜震怒,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,下詔獄。此舉令其他人更為激動,沖至左順門前擂門大哭,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,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。七月十六日,明世宗為母親上尊號“章圣慈仁皇太后”。七月二十日,錦衣衛請示如何處理逮捕的大臣,明世宗下令四品以上官員停俸,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。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。左順門廷杖后,反對議禮的官員紛紛緘口,為時三年的“大禮議”以朱厚熜獲勝告終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源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
程德全(1860年—1930年),字純如,號雪樓、本良,重慶市云陽縣人,本籍詳情
歷史上每次戰亂都會帶來無數的人間悲劇,尤其國破家亡之際,柔弱女子總會成為戰爭詳情
常言道:“英雄不問出處”,王侯將相中可能有英雄,平民百姓中也會有好漢。今天子詳情
陳寶倉(1900—1950),河北遵化人,出生于北京,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;保詳情
早年經歷 陳寶倉(1900—1950),字自箴,河北遵化石門鎮大辛莊人。 詳情
抗日戰爭迸發后,日寇慘絕人寰。正所謂國度興亡,匹夫有責。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詳情
1926年成都《民視日報》就曾刊載過一篇文章,稱據某位精通官場情形的消息靈通詳情
1962年,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接見并請末代皇帝溥儀吃晚飯,此次歷時5個多小詳情
人物概述 長野氏至古代起便是上野國的豪族,并以上野國群馬郡長野鄉為本族的據詳情
潼關議和 1911年10月22日(辛亥九月初一),陜西新軍起義,光復西安。詳情
田中義成、今谷明等學者認為足利義滿有篡奪皇位的企圖;而受到此說法的影響,作家詳情
重陽節自古便有登高的習俗,從李白的“樂游原上清秋節”,李商隱的“向晚意不適,詳情
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共拯救蘇聯社會主義的最后一次嘗試,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,蘇詳情
足利義滿在任期間,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進行貿易。自1374年起曾數次向明朝派遣詳情
1864年,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病亡之后,天京也岌岌可危。破城之日,大部分將領詳情
這組老照片由美國攝影師拍攝于1917-1919年的河南省,具體地點在鄭州和開詳情
聞名世界的樓蘭文化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,它的出現不僅推動著中國歷史的詳情
明軍在與后金&滿清的戰爭中,野戰不給力還情有可原。但為什么就連中原軍詳情
日本,雖然說是我們名義上的“一衣帶水的鄰邦”,但我們的關系并不算友好。可能曾詳情
每一次改朝換代,每一次外族入侵都是古時黎民百姓們的噩夢。滿清大屠殺中的大同之詳情
在我國古代,不僅僅有著許多像竇娥一樣蒙冤而死的人們,還有著很多的被酷刑折磨致詳情
說起樸不花,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是十分出名的,為什么樸不花會這么出名呢?因為樸詳情
1859年6月25日下午,渤海灣上硝煙彌漫。英法聯軍為“進京換約”,即到北京詳情
載炮一百四十五門,艦上官兵二千余人;法艦二艘;美艦三艘,在賀布斷定可“穩操勝詳情
1858年,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,英法聯軍僅用兩個小時就攻陷了大沽口炮臺,登陸詳情
1859年,第二次鴉片戰爭中,英法聯軍第二次進攻大沽口,不過這次罕見的清軍獲詳情
大凌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戰役,它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崛起。大凌河之詳情
一枝獨放永遠不是春天,春天該是萬紫千紅的世界。因此,我們要努力汲取知識,收集詳情
面對明軍的重筑,皇太極當然不能坐視,他對眾貝勒說:"坐視漢人開疆拓詳情
解放戰爭中規模大、殲敵多的大決戰,自然是遼沈、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。但是,若問詳情
大凌河位于遼寧省西部,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,齊國北伐山戎、曹魏征討詳情
要問明清之間的哪場戰斗是最慘烈?那恐怕非大凌河之戰莫屬。自明與后金開戰以來,詳情
1949年底,國民黨在大陸全面敗退,蔣介石不得已攜帶大量的黃金白銀和部隊逃亡詳情
說到蛟龍號,這是我們中國人十分驕傲的一項工程,其實不僅只是在現代,在古代其實詳情
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,有一位女神,她叫女媧。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,她為人類做過許詳情
春秋時期,黃海邊上有一個小村,名字叫仁義里村。 有一天,村里一戶姓王的人家詳情
1000多年前,奔流不息的瀾滄江邊,盛開著101朵花;茫茫的大森林里,有10詳情
在清代乾隆年間,有一天皇帝做了一個夢,夢見在遙遠的西域古疏勒(今喀什)有一位詳情
人們常常提到說西游四人組,唐僧、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和尚。但是無可否認的是,團詳情
嫫(mó)母,又名丑女,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的次妃,西陵氏之女,貌丑而賢德,《詳情
鳳毛麟角的成語故事講的是謝超宗是南朝宋人,原籍陽夏。他是著名文學家謝靈運的孫詳情
今天給大家講一個人,他這人非常的厲害,在臨死前說一首詩,竟然導致了所有官員被詳情
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,還是要得益于古代人們的征兵作戰,不知道付出了多詳情
“警惕超級人類!”據英國《衛報》14日報道,已故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·霍金生前詳情
小說家 ,諸子百家的其中一家,其書多已亡佚。據班固所著《漢書.藝文志》曰詳情
雜家,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。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。以“兼儒墨,合名法”為詳情
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,以富國強兵為己任。 法家成詳情
戰國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。鐵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,使個體家庭得以成為詳情
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,以富國強兵為己任, 《漢詳情
清朝初期總督數和轄區并不固定,直到乾隆以后才形成定制。因此,雖然后來清朝又設詳情
小時候,我以為全世界的星期都一樣, 都是除了星期日外,其余按一二三四五六排詳情
在明清的歷史上,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及“內閣”和“大學士”這兩個關鍵詞。一般我詳情
武英殿大學士,明洪武十五年(1382)置,秩正五品。清沿置,為正一品。從乾隆詳情
朝代歌,其主要是方便記憶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名稱的歌謠。其形式多為簡單易記、詳情
中國古代男人都是三妻四妾,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,韋小寶娶了7個老婆,艷羨多少詳情
謝貞,字元正,陳郡陽夏人,晉太傅安九世孫也。父藺,正員外郎,兼散騎常侍。貞幼詳情
霍峻字仲邈,南郡枝江人也。兄篤,于鄉里合部曲數百人。篤卒,荊州牧劉表令峻攝其詳情
原文: 泉企字思道,上洛豐陽人也。世雄商洛。企九歲喪父,哀毀類于成人。服闋詳情
宇文貴字永貴,其先昌黎大棘人也。貴母初孕貴,夢有老人抱一兒授之曰:“賜爾是子詳情
《贈內》是南朝詩人徐悱給妻子劉令嫻的詩文之一,以錦薦生網、玉床滿塵,“不見可詳情
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,他們分別是儒家的詳情
鄧析(前545-前501), 河南新鄭人,鄭國大夫,春秋末期思想家,“名詳情
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,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,且源遠流長,而對聯其實也是我國詳情
尸佼,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道家等思想家,先秦諸子百家之一。《史記孟子荀卿列詳情
提起鬼谷子很多人都知道,但是說起尸子,很多人會一臉錯愕,鮮有人聞,但是他說的詳情
《鹽鐵論》是中國西漢桓寬根據漢昭帝時所召開的鹽鐵會議記錄“推衍”整理而成的一詳情